從採訪到寫作:列訪綱不卡關,訪談問題設計指南

本文目錄

綜合過去講座分享經驗,很多想嘗試採訪的人第一個卡關點就是:列訪綱。這篇文章,會快速聊聊訪綱的作用,最後會提供列訪綱的步驟方法,即使是沒有經驗的小白,也能找出好奇的點!

為什麼訪綱很重要?沒有它,訪談容易迷路

你可能常看 Podcast 或 YT 頻道,訪談就像自然聊天,列訪綱真的很重要嗎?

我的想法是,除非你自信爆棚天賦過人,否則列訪綱是絕對不能錯過的環節。

一場訪談的準備好壞,往往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訪談結果。訪綱可以說是採訪的「路線圖」,沒有訪綱的訪談很容易失焦,讓受訪者無所適從。

簡單列舉 3 個務必列訪綱的理由:

1. 幫助你掌握方向

訪綱是整場訪談的「框架」,幫助你牢牢掌握對話的主線,避免想到什麼問什麼。對於新手來說,訪綱可以確保在有限時間內,得到最有價值的資訊。

2. 先給訪綱,是基本禮貌

提前給訪綱是對受訪者的基本尊重,傳達出對這次對話的重視。記得有一次去採訪,剛坐下來,受訪者就說:「我發現妳出的訪綱方向很不一樣。」他是媒體寵兒,我花很久時間才找到不同切入點,他從訪綱 get 到我花的心力,後續訪談自然會更順利。

受訪者提前瞭解問題,才能做更充分準備,並分享更多有深度的內容,包括案例、故事、數據等等。如果時間允許,我個人習慣提前 1-2 週提供訪綱。

3.避免偏離主題或誤解

提前給訪綱,還有助於先彼此達成共識,避免誤解或偏離主題。比方我曾經出了一份以受訪者個人創業故事的訪綱,但對方其實希望聚焦在公司策略走向。幸好提前發現中間溝通的誤解,我才能儘速調整訪綱。

另外,假如受訪者認為某個問題過於敏感或不適合討論,可以提前反饋,訪談時就能減少尷尬的狀況產生。

From interviews to writing 2 1
談過程不小心恍神也別怕,有訪綱可以幫助你迅速拉回正題

3步驟設計訪談大綱(含範例)

先別說設計訪綱,很多時候資料太龐雜,根本完全不知道從何問起。甚至是,不知道要問什麼?可以依據以下 3 步驟,從「歸位」資料開始,一步步設計出訪綱。

第一步:做年表

做年表,是我很欣賞的作家房慧真在《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》提到的作法,非常受用。年表不僅適用於企業或品牌,對於一些看似沒有明顯時間軸的創作者、藝術家,也可以透過切分他們的創作歷程、關鍵決策點來建立一個「成長年表」。

做年表一來是了解受訪者的大事記;二來是方便對照社會的變遷。舉個例子,如果有間公司成立於 2020 年之前,那一定經歷過全球疫情,就可以延伸去問公司受到哪些衝擊?如何應變?帶來哪些效果?等等。

之前我執行過一個專案——採訪全台 9 間百年中藥行,以下就用台南百年中藥行「博仁堂」年表為例:

年代博仁堂大事紀外在社會大事件
1949創辦人周智夫中醫師來台中華民國政府遷台
1953周智夫中醫師到台南開設中藥行
1961開設益智堂,創天一藥廠
1995實施健保
1999轉讓益智堂名號,兒子周博仁接手,改為博仁堂921大地震
2016第六代周建文接手,轉型藥膳食補
2019博仁堂第一次舉辦中藥生活節
2020全球爆發 COVID-19 疫情

看完許多相關報導、爬完博仁堂粉專後,我才整理出這間藥行的大事紀,而且這還是省略非常多的示意版本。

無論受訪者是一個人、一間店,或者一個品牌,發展走向一定會與時空背景息息相關。做年表,等於將繁雜資料歸位,慢慢就能浮現出蛛絲馬跡。

這裡先做個練習吧。根據「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,同年博仁堂創辦人來台」這個訊息,你會產生哪些聯想或好奇?隨便舉幾個想法:

  • 創辦人是隨著政府來台的?
  • 在中國就開設中藥行嗎?
  • 有從中國帶來什麼祖傳秘方嗎?

從這些好奇跟聯想就可以再延伸出許多問題了,不過這留待下一節再詳細說。

From interviews to writing 2 4
附上我自己習慣的整理方式,可以幫助去想不同事件之間是否有故事可以挖掘?

先繼續談年表。可能你好奇,為什麼刻意寫出1995 年實施健保?因為健保只給付科學中藥,導致傳統中藥產業大受影響。這當然需要比較多經驗養成,如果剛開始練習,又該怎麼判斷社會事件跟受訪者的關聯大不大?

比如說,1999 年台灣發生 921 大地震,位於台南的博仁堂受影響機率不大。反之,如果它在中部,那麼 921 大地震就可能造成影響,也會是值得細問的一個切入點。

第二步:練習問「因果」

設計訪綱的核心,多半是從「因果關係」入手。當資料歸位,就能依據年表來練習問因果,不妨從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、「這件事有什麼影響?」這些基本問題開始,再進一步延伸。

繼續以博仁堂年表為例,練習提問一些基本的「為什麼」:

  • 為什麼選擇在台南開中藥行?
  • 為什麼要轉讓益智堂的名號?
  • 為什麼會轉型成藥膳食補?

以上只是舉例,一定還有很多「為什麼」,然後再從這些「為什麼」來延伸出不同的問題。以下是 3 種常用的問題類型:

1.事實性問題:聚焦於具體的經歷或事件,追問細節。

例如:博仁堂創辦人是隨著政府遷台的嗎?來台後先落腳在哪裡?如何維生?

2.延伸性問題:針對事實深入探討。

例如:

  • 選擇在台南開中藥行,帶來哪些影響?
  • 轉讓益智堂名號後,藥行的營運模式或者其他方面有哪些改變?
  • 疫情對於藥行產生哪些衝擊?當時如何因應?

3.反思性問題:引導受訪者思考過去經驗對未來的影響。

例如:

  • 當初轉型藥膳食補,長輩有反對嗎?現在來看這個決定,對於品牌的走向產生什麼關鍵影響?
  • 累積了百年傳統中藥文化,加上藥膳食補開拓新市場,接下來品牌想往哪個方向前進?
  • 爆發疫情,對於品牌帶來哪些影響?疫情中做的應對措施,後來產生哪些效應?
From interviews to writing 2 3s
是不是在偷看小抄?

第三步:確定訪談的核心方向

做完「問因果」的練習,最後就要收攏聚焦了,此時要確定訪談主題,才能留下扣合主題的核心問題。採訪的種類很多,以下分為最常見的 3 種基本主題:

1.個人成就與經歷

  • 偏重了解受訪者的職業成就或人生重要經歷,常見於訪談成功人士、創業者、創作者
  • 問題設計
    • 事實性問題:您是如何達成 (具體成就) 的?
    • 延伸性問題:這段成就對您的事業或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?
    • 反思性問題:如果您當初沒有做這個決定,您覺得結果會有何不同?

2.挑戰與解決方案類

  • 偏重於受訪者如何應對挑戰、解決問題。企業、品牌、創業者,都很適用這類主題。
  • 問題設計
    • 事實性問題:公司在2020年疫情爆發時遇到哪些挑戰?
    • 延伸性問題:這些挑戰促使公司做出了哪些變化?
    • 反思性問題:公司當初的因應方式,如何影響了往後的策略佈局?

3.個人故事與價值觀

  • 挖掘受訪者的個人經歷、價值觀和生活態度。這類訪談更具情感深度,適合挖掘背後的動力或信念。比如家人、社運學運人士,或者任何你覺得好奇的人。
  • 問題設計
    • 事實性問題:您的成長背景對您的職業選擇有何影響?
    • 延伸性問題:您在生命的哪一個瞬間,曾經對於自己的信念感到徬徨嗎?
    • 反思性問題:如果沒有這些經歷,您認為自己現在會在哪個方向發展?

如何安排題目順序?

確認主題和設計問題後,最後就是題目的排序。根據個人經驗,通常採訪時長在1.5小時左右最為合適,時間太長會讓雙方都很累,建議訪綱設置 5-7 個問題。

  1. 熱身問題:訪談的前1-2題可作為熱身,避免直接進入核心或單刀直入的問題。例如,若是企業或品牌訪談,前1-2題可以請對方分享他們對行業趨勢、國際市場的觀察等大方向問題。這能讓受訪者逐步進入狀態,為後續深度話題做好鋪墊。
  2. 核心問題:隨後的問題可以逐步深入,圍繞品牌策略、個人抉擇或面對挑戰的應對方式等核心話題展開,這是訪談的主體。
  3. 收尾問題:最後留1-2個問題,讓受訪者聊聊未來的願景或對未來的期待,這些問題能為訪談帶來一個完整的結尾。

好了,如果你有耐心看到這邊,應該是真的對採訪很有興趣吧。下一篇文章,將進入到真實訪談現場,我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踩雷故事,陪伴你懷著一點點緊張,開啟對話與傾聽的過程。

延伸閱讀:訪談到寫作:採訪一個人 / 品牌前的約訪準備

你可能會喜歡這篇文章

本文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