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出社會時完全沒想過會解鎖採訪,沒想到現在專訪也是創意嘉的重點服務項目,這幾年受邀分享採訪寫作的經驗,促使我回頭梳理 10 多年採訪經歷,講座觀眾的回饋讓我訝異:「原來這麼多人對採訪有興趣?」
既然功課都做了,不如直接寫成系列文章來分享吧。「採訪書寫系列文章」會分成 3 階段:
- 事先準備
基本邀訪禮節等等就不多提了,(參考舊文:訪綱問題怎麼列?3 步驟打造成功人物專訪前奏)這次重點會放在如何了解受訪對象,以及更仔細說明怎麼列訪綱。
- 現場訪談
現場訪談是最刺激也最好玩的,這裡會分享一些對話小技巧,以及怎麼在現場蒐集素材,讓後續寫作更順利。
- 事後書寫
怎麼下筆?哪些適合寫、哪些不該寫?該怎麼組織架構一篇專訪?(其實在這階段都是最糾結的時候)
這些內容不純粹是經驗談,而是加入認知思維理論和步驟,無論你是單純想為家人留下紀錄、學校作業或者剛開始接觸品牌專訪,都能一步步開啟自己的訪談計畫。
為什麼要學採訪?傾聽、重整、書寫,一次完成
很多人學採訪是為了要學校作業,不過我覺得採訪的確是一項在當代被忽視的重要技能。簡單來說,採訪能培養傾聽能力,也要具備能將資訊加以重整組織的能力,寫成一篇故事與更多人分享。
過去的工作經驗,我的採訪對象涵括企業、藝術家、創作者、在地傳統產業,或者是你我身邊的市井小民。深刻體認採訪是一個讓人持續成長的過程,它會讓你放下成見,以更開放的心態理解他人,理解不同價值觀的智慧與執著。
站在務實的角度,採訪應該是短期內不會被 AI 取代的技能。大概我比較浪漫吧,有些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觀察,也許是 AI 還無法完全仿效的。就算是商業新聞稿,有時候若能加入一些採訪內容,也能賦予稿件更多人味。(加入訪談內容的活動新聞稿:四月最酷週末行程!2023台灣兩棲爬蟲博覽會登場)
被三句話打臉,從此採訪前不敢不做功課
進入正題前先說個警世小故事。十年前我在雜誌社工作,老闆丟來一串企業高層名單,要我一一邀訪。當時什麼都不懂的我,開始一間一間打電話。其中一通電話轉到管理階層手上,她只說了三句話:
「我們公司有兩位老闆,妳要訪哪位?」
「妳清楚我們兩大事業體分別做些什麼嗎?」
「如果妳要採訪,我建議妳做點功課再來。」
當頭棒喝,感謝那位陌生人,毫不留情瞬間讓我明白自己有多失禮。
訪談前做足功課,是對受訪者的基本尊重。尤其如果你訪談的對象已經有許多報導,那更需要多做功課才能找出獨特的切入點,免得問出了無新意的問題。
我採訪一間小農飲品品牌,當時已經有超多媒體報導它的創業故事、團隊培力,該怎麼找其他切入點?從過去報導資料中發現,他們是從精簡人力快速成長到完整架構的團隊,這背後一定需要有非常穩健的財務結構支持。尤其他們之前也備受疫情影響,如何在變動中維持財務健康並且成為品牌發展的根基?就成為我的切入點,定調了這篇專訪主軸。
功課該從哪裡做起?有哪些部分可以著手?以下幾個重要步驟,能幫助你做好充分準備:
1. 研究受訪者背景
- 閱讀相關資料:每當我要準備訪談,第一步就是肉搜,了解受訪者簡歷、公司或機構介紹、過往的訪問文章,以及他們所參與的主要項目或活動,還會去瀏覽社群媒體,了解他的用語、興趣和喜好。例如最近追什麼劇?迷上什麼運動?諸如此類你感覺「應該派不上用場?」的日常,都會在後續發揮想像不到的效用。
- 了解近期動態:關注受訪者最近的動態和公開活動,例如新書出版、產品發佈、重大決策或參加的社會事件等,這樣能讓你的問題更具時效性和相關性。
我比較容易焦慮,除了做到上述基本的,還會盡量蒐集相關資訊。採訪美食品牌,那就提前去試吃看看,甚至會去試吃競品。採訪店家,我會先逛逛周遭商圈,稍微了解人口組成、商店業態類型以哪些居多?總之,多了解是有利無弊的。
2.掌握相關領域知識
- 研究行業背景:假如是要進行商業品牌或企業的採訪,務必要了解受訪者所處的行業或領域的基本情況、近期趨勢和挑戰。準備採訪電動車產業,那就要去了解現在電動車的市佔率、產業面臨什麼樣的瓶頸?新能源發展現況等等。
- 熟悉專業術語:學習受訪者領域中常見的專業術語或行業用語。比如我採訪過醫學系解剖學科教授,過程中必須稱呼被解剖者為「大體老師」,這是尊重,也是專業。
3. 分析目標讀者:誰看這篇報導?
- 明確受眾需求:先了解你的報導面向的讀者群是誰,有助於你思考時側重哪些方面。以我採訪過的連鎖早餐店品牌舉例,假如讀者是一般消費者,報導會寫比較多特色餐點研發故事、客戶回饋,以及如何把關食安問題;假如讀者是商業屬性(可能也會有同業),那就適合多談管理經驗及流程建立等等。
- 內容曝光管道:這篇報導會在哪裏曝光,大致上決定了讀者輪廓。比如我多年前採訪過一個樂團的合作夥伴,這些訪談內容是放在樂團官網,表示主要讀者是樂團鐵粉。因此我會特別請受訪者多分享與樂團合作的不為人知秘辛、小故事來滿足鐵粉。
那如果這篇文章單純寫爽的,就放在你自己的部落格或社群媒體呢?那很棒,就是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,去思考你喜歡的、你在意的議題就好。
列訪綱之前:練習視角轉換,避免立場盲點
幾乎每次公開分享採訪經驗,一定都會有人反饋:列訪綱好難!
其實到現在我也還是覺得超難。
正式進入列訪綱之前,先練習視角轉換吧!讓大腦多點彈性,設計訪綱時避免盲點。這時候可以採用「十字思考法」。
十字思考,指的是以受訪對象為中心,去了解他延伸出去的「水平線」及「垂直線」。
舉例來說,你想專訪一個咖啡品牌,首先要先了解咖啡豆產地在哪裡?是自行烘豆或者另有烘豆廠商?產品鋪到哪些通路?有無因為通路不同而調整鋪貨品項?這是「垂直線」的部分。
接下來,了解「水平線」的部分,包括目前市面上有哪些競品?產業現況如何?甚至,如果你採訪的品牌有實體店面,可能還要去了解周遭商圈狀況、人流量等等。
十字思考有助於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處境,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。比如說,當你發現附近超多商辦時,站在受訪咖啡品牌的立場,他會不會思考零售以外的商模來增加營收?或者針對上班族需求做出品項或售價的調整?
置身於對方情境有多重要?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了。延續上述採訪咖啡店的案例。
- 只站在自己立場的提問可能是:
「您的經營心法是什麼?」
- 十字思考法之後的提問可能是:
「就您觀察,附近上班族買咖啡最在意哪些事?(CP值 / 品質 / 速度…)您如何根據需求開發品項 / 制訂價格?」
多一點設身處地的思考,能夠避免問出過於空泛的問題。具體聚焦的提問,受訪者也更能知道怎麼準備。
以上就是準備採訪的暖身運動,下一篇不知道什麼時候寫完,有興趣可以先看看之前寫的文章,順便期待接下來的內容,應該是會更扎實(吧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