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在內容行銷業,看過各種強調「體驗」重要性的論述,其實很難感同身受。反而是去年底一次配眼鏡經驗,至今超過半年還是很想跟更多人分享,第一次感受「體驗」的影響續航力超乎想像。
重回眼鏡坑
以前曾在高端眼鏡行工作,滿懷熱忱,當然著迷過手工框也蒐集過一些。但眼鏡,是一種微妙的存在。預算有限時,你優先選擇的配件可能是包包、鞋子或外套。願意砸錢在眼鏡上的人,通常執念或度數得夠深。
好吧,總之,這幾年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,我割捨了對眼鏡的執念,改配快時尚。沒有不好,它就是一個……讓我可以看清楚螢幕的工具。隨著度數和審美的變化,逐漸不順眼。
對於好眼鏡的欲望又死灰復燃,開始搜尋相關資訊,發現高雄的好好眼鏡有點神秘,分享文不多,卻完全沒有負評。
《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》説:「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願望。」
真實人生應該是:當你開始產生購物欲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敗家!
就這麼巧,我弟正好也在壞朋友慫恿下去了好好眼鏡,他的 Markus T 等了超過一個月,才飄洋過海來到他手上。
眼鏡還沒到手時,弟就三番兩次慫恿:去那間眼鏡行看看吧。
我問,是手工框多?還是很多沒見過的品牌?你為什麼這麼推?
他只說:「就是整個感覺,你從踏進門到出來的感覺。不管買不買,都該去體驗。」
配鏡當天,還沒進門,光看店面建築就知道不可能有挫組。
按電鈴才開門,完全預約制。
潮鞋球鞋沿著階梯擺放,誤以為要脫鞋,全是店主收藏。
二樓像個小客廳,空間不大,家具櫃體的風格不一卻十分和諧,看似隨性,實則講究,演繹一個人的生活感。各品牌眼鏡適切地排列在櫃上架上,不必強調多名貴哪裡進口,玻璃櫃裡 Chrome Hearts 一字排開,最沉默的火力展示。
店主是個親切的年輕人,全身行頭十分低調。很難講是他這個人讓名貴潮牌變得可親;還是在這個空間裡,所有的昂貴都不再昂貴。
空間裡所有的精挑細選,透露了店主的品味和質地。品味的尺度很難拿捏,有時走進一個地方,美不勝收,卻不免感到壓力與忸怩;好好眼鏡的距離非常舒適,踩在「親切」及「令人嚮往」的界線上,給來客一種感覺:
「我值得並且適合這一切」。
空間的氣質,顯然是店主的投射。他招呼客人像放牛吃草,不過份熱絡,盡量戴盡量玩,一旁悠閒手沖咖啡,另外取出一罐進口果汁氣泡水給不喝咖啡的我爸。(又是十分剛好的貼心)
本來從 IG 相中一副萬年龜,但戴起來不太合適,大概我氣質不到那;MYKITA 商務感比較重,也不是我現階段想要的樣子。最後挑中日本品牌 Arumamika 雙框眼鏡,本以為這麼細緻的框不適合臉型, 沒想到完全符合我「輕量、不招搖但細節精緻」要求。
約 10 年前在高雄新堀江首席一生試戴過某支雙框,當時礙於預算放棄,對雙框的執念落下了,如今挑中 Arumamika 雙框,很有一種圓夢的感覺。
眼鏡戴了幾個月,預約調整鼻墊。當天有人在門口探頭探腦,跟著我上樓。
見有過路客,店主說:「這時段已經被預約了,這樣沒辦法好好服務你,建議你預約其他時間來喔。」
我心頭一緊,想說只是調個鼻墊,你至於把其他客人推出去嗎?
店主仍一派悠閒,調整眼鏡鼻墊。
本來我媽也想換新眼鏡,因為不適應號稱一支看近看遠的全視線鏡片,常常頭暈。店主勸阻,細細調整她眼鏡的焦距,請她觀察幾天,習慣了再買也不遲。
(我媽試戴了一支雙框,戴上感覺瞬間多了博士學位,看來它就是母上大人下一個目標。)
直到現在,我媽提到該店主,還是誇獎個不停,説少年人做事很細心,態度又好,以後眼鏡都去那裡買。
好的體驗,讓每一筆消費都變得公平正義
這兩次進出,很明白我弟說的:「不管買不買,都該去體驗。」
其實說不上來這間店核心價值嗎?品牌主張?但這些體驗,為這副眼鏡加值許多。
我不太算是很呵護物件的人,但配鏡至今超過半年,我對於這副眼鏡,一直珍重相待。每次照鏡,都認為這筆錢花得公平正義。預算永遠是有限的,但某些地方不委屈自己,才能從窄仄生活中保持一點自信。
是在這間店,感受到「體驗」的重要。
關乎一個人有沒有被好好對待,感覺滿室產品並不便宜也並不昂貴,只是恰如其分的是自己該擁有的。
那個「恰如其分」的深層感受,會讓我樂意主動推薦給他認為「你也值得擁有」的朋友。